編者按

添加微信好友, 獲取更多信息
復制微信號
上世紀初于國家危難之際,以實業興國、護國、榮國為主張的民族資本崛起,蘇州河邊大量的工廠和倉庫建筑見證了這一段歷史。福新面粉廠就是民族資本代表人物榮氏家族的啟航地。

蘇州河地名故事/上海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促進中心出品
福新面粉廠舊址所在位置(星號處)

Foo Sing Flour Mills
福新面粉公司舊址
地址:光復路423號

福新面粉廠
20世紀初,因《馬關條約》簽訂后外商獲取在華設廠的權利,大量外商來華開廠,利用中國的原料小麥,加工成面粉出售,獲得利潤的空間巨大。隨后我國城鄉各地開設了外商的面粉加工廠。此時,“實業救國,挽回利權”和“設廠自救”的呼聲在國內日漸強烈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3月),實業家榮宗敬、榮德生兄弟受此影響,在家鄉無錫創辦了保興面粉廠。經過幾年的資本積累,包括對面粉市場的詳細調研,榮氏兄弟在1910年3月決定:投入巨款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美國制粉機器。這樣一來,工廠的生產規模足足擴大了三倍。

榮氏家族從左至右:榮宗敬、榮德生、榮毅仁、榮智健
實業救國 福新面粉廠成立
1912年底,為進一步擴大面粉的生產規模,振興國貨品牌,榮氏兄弟決定在全國工商業中心上海,組建新廠一一上海福新面粉廠,近代上海最大的私營機器面粉廠。廠址毫無懸念地選擇蘇州河畔,光復路423—433號,原因無非有二:一是毗鄰蘇州河航運便利,水道連通,進貨和發貨都極為方便;二是同類產業聚居,光復路一帶米行遍布,北福建路又是北米市場,同為下游行業的面粉廠設在此處,得天獨厚。

1947年地圖中的福新面粉公司
乘風破浪的“兵船”牌面粉供不應求
為了迎合時局,明確自己的信念,他們請人設計了賦有時代氣息和科技含量的商標圖樣:一艘乘風破浪、一往無前的鐵甲艦船——作為自己的產品商標圖樣,并為該商標取名“兵船”牌。在注重產品質量和社會聲譽的生產理念下,“兵船”牌面粉質量優于市場上其它面粉品牌。

福新面粉公司商標圖冊

兵船牌商標

福新面粉廠的面粉袋上“福星”商標鮮紅奪目

1989年地圖中的福新面粉公司(圖中上海第一服裝廠所在位置)
福新面粉公司多家工廠 沿蘇州河分布
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,因為西方國家的投資大幅收縮,加上戰爭消耗,西方物質生產出現嚴重匱乏,食品糧食短缺。國際市場對面粉的需求驟增,出口急劇加大,作為面粉交易所的標準交易商品樣本的“兵船”面粉供不應求。榮氏兄弟再次抓住這個機遇,再度擴張,或租或買,通過租用其他小面粉廠的廠房,或者是購買地皮建廠擴大生產規模。到1921年,福新系的面粉已擴張到8家,其中除了福新五廠在漢口外,其它工廠都設在上海,沿蘇州河分布。至此,榮氏兄弟被冠以“面粉大王”的稱號。

蘇州河畔老工廠分布
榮氏家族依靠面粉業獲得了“第一桶金”后,榮家“申”字號棉紡織廠也蓬勃發展,創造了民族工業的一個個奇跡,在當時被稱為“面粉大王”、“棉紡大王”。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德步評價說:“從近代開始,榮家三代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。榮宗敬和榮德生兄弟創辦的企業是中國民族企業的前驅;解放后,榮毅仁支持中國政府的三大改造,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;改革開放以后,榮家第三代榮智健等人對中國市場經濟、新興民族企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”。
抗戰期間面粉廠停產,抗戰勝利后恢復生產。1955年公私合營,1956年,福新面粉廠與阜豐面粉廠合并經營,定名為公私合營阜豐福新面粉廠,是當時上海唯一的機制面粉廠。1966年更名為上海面粉廠,1984年12月,組建上海面粉公司。
廠房評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
福新面粉一廠舊址占地約1.1萬平方米,原主要建筑有廠房一幢、堆棧四所,現存廠房和一所堆棧。主廠房在長安路101號,建于1914年,坐北朝南,混合結構六層樓,占地約380平方米。外墻紅磚砌立柱,青磚外墻,外墻厚度由底層向上逐漸減少,南墻上有“福新面粉公司”字樣。內部木質立柱、樓面木板承重,抬梁式木構架,榫卯組合;堆棧在光復路423號—433號,坐北朝南,磚木結構二至三層樓,占地約2000平方米。清水紅磚外墻,內部一層采用磚柱、木梁承重,二層采用木柱、木梁、樓面木板承重。2005年10月,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筑,2014年3月重新列為閘北區文物保護單位。

今日的福新面粉公司保留建筑及“優秀歷史建筑”銘牌



未來,蘇河邊的休閑空間
未來在蘇州河貫通工程中,福新面粉廠將作為以史為脈、融合歷史的特色貫通節點。在其濱河景觀設計中融入面粉廠的歷史文化元素,演繹更多民族工業記憶。

福新面粉廠節點效果


